高手进阶超声误诊的1例哺乳期乳腺癌
2020-4-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前言
乳腺癌是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但随着超声医学的发展以及BI-RADS分类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早期发现与诊断。然而,有些特殊类型或特殊时期出现的乳腺癌由于存在自身特点,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今天就与大家共享一例发生在哺乳期的乳腺癌病例。
病例分享患者女,33岁,剖宫产后8+月,现处于哺乳期,因左侧乳腺红肿就诊。
专科查体:左乳中央区发红,皮肤稍肿胀,按压微痛,扪及范围约6×4cm的质硬区,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乳头稍凹陷,余无特殊。
超声检查所见如下:
图1示左侧乳头下方不均质片状低回声区,较厚处约18m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其内可见点状稍强回声
图2~图4示该不均质片状低回声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频谱表现为低速高阻样动脉频谱
图5和图6示左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形态尚规则,皮髓质分界清,皮质局部增厚,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图7示右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皮髓质分界清,皮质不规则性增厚,内可见血流信号
图8和图9示左侧锁骨上多个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皮髓质分界欠清,其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
基于上述表现和患者处于哺乳期的特点,超声考虑左乳片状低回声可能为乳汁淤积伴部分机化,同时伴有双侧腋窝和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可能,同时建议穿刺活检以排除其他病变。
临床行左乳中央区低回声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左乳病变穿刺结果提示为浸润性癌,左侧腋窝淋巴结穿刺结果为转移癌。
患者采取了3程TAC新辅助化疗+左侧乳腺癌根治术的治疗方式,术后恢复好,现已出院。
讨论误诊原因分析本例患者为哺乳期中青年女性,以左乳中央区皮肤红肿就诊,临床更倾向于急性乳腺炎的诊断。
患者既往未曾乳腺超声检查,无可参考资料,此次超声表现为不均质片状低回声,无明显边界,腋窝淋巴肿大,皮质增厚,内血流稍增多,也部分符合哺乳期乳腺炎的改变。
此外,由于哺乳期乳腺特征改变,乳腺腺体层增厚,回声增强不均,导管扩张,血供增多,在此时期的乳腺癌超声特征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然而仔细想来,还是有迹可循:患者并无反复高热病史,乳房疼痛亦不明显,临床触诊发现包块且质硬活动度差,超声在病变内发现点状强回声并探及高阻血流频谱,腋窝淋巴结肿大且皮质不规则增厚,这些都原本应引起警惕。然而,由于工作经验有限,加之先入为主的检查和诊断思路,导致了此次误诊。
通过这个病例,也提醒我们,应该将超声所见紧密结合临床,加强与临床医生及与患者的沟通,必要时应结合其它相关进一步检查。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哺乳期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和鉴别诊断知识。
哺乳期乳腺癌超声特征哺乳期乳腺癌多发生于35岁以下妇女。由于哺乳期激素水平改变以及乳房内毛细血管增多,肿瘤通常生长速度及扩散更快,恶性程度增高,发现时多已中晚期。
若早期发现,超声可表现为增厚且回声增强不均的的腺体层内可见不均质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纵横比可>1,内部可伴细小钙点。
随病情进展,低回声结节可迅速扩散,表现为片状不均质低回声区,无明显边界,形态不规则,内可见沙粒样微钙化灶,血供丰富,RI高。伴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表现为腋窝的低回声结节,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其淋巴门结构不清或呈偏心性,其内血供丰富,流速较快。
鉴别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癌:多为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多>1,边缘不光滑,呈蟹足样,内部可有点状强回声钙化,后方可见衰减。多普勒探测,肿块周边及内部有较丰富血流,多呈高阻动脉血流。同侧腋窝转移淋巴表现为圆形均匀低回声,皮髓质分界不清,无明显血流信号。
急性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临床表现为乳房的红肿热痛,同侧淋巴结增大但质软。超声表现为乳腺腺体层增厚肿大,回声杂乱,部分可形成肿块,大小不一,边界不清,部分周边伴声晕。病灶周围腺体或邻近脂肪组织充血水肿回声呈模糊雾样,或形成裂隙样无回声。CDFI:早期血供不丰富,RI约0.7左右,随病情进展,血供丰富,与乳管并行,RI降低。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其数目及血供与炎症程度呈正比。
治疗及预后一旦确诊,应停止哺乳,回乳后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与乳腺癌的分类及分期紧密相关,与非哺乳期的同龄、同分期分级患者相比,预后无显著差异。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快来给我们留言讨论吧!
⊙学术主编/刘德泉⊙责任编辑/高瑞秋
⊙投稿邮箱/xihuansushi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