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专家推出HER2阳性乳癌治疗亚洲标
2024/7/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王广兆江一舟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医院邵志敏团队联合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泰国等23个医学中心开展的一项研究成果证实,两种肿瘤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强强联合”的“双靶”新辅助治疗方案,将使易复发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提升近一倍。这一研究成果在乳腺癌“双靶”方案研究领域发出了“亚洲声音”。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该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24日23:30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分册》(《JAMAOncology》)在线发表,影响因子22.4。靶向药物让曾经的“最凶”乳癌变身“幸运儿”“HER2是人体细胞的基因之一,又称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与肿瘤的发生和侵袭密切相关。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此基因呈现出显著扩增的特征,因而也成为此类乳腺癌的分类标准。”邵志敏介绍,临床上根据癌细胞基因表达状态,人们通常将乳腺癌分为腔面A、腔面B、HER2阳性和三阴性4大亚型,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20%。由于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快、易复发转移等原因,HER2阳性乳腺癌一度被称为“最凶乳腺癌”。在传统治疗方案中,单纯进行手术和辅助化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10年内复发风险高达40%以上。所幸,肿瘤靶向药物的出现,让这一曾经“最凶”的乳癌变身为“幸运儿”。邵志敏说,正是此类乳腺癌中HER2基因大量扩增,使得更多肿瘤靶向药物有了明确“靶标”得以“有的放矢”,因此也涌现出更多关于抗HER2肿瘤靶向药物的研究。如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多西他赛的“单靶”新辅助治疗方案,可以让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下降至27%。目前,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药物和治疗方案越来越多,也给此类乳腺癌疗效的提升带来更多可能。“双靶”方案有了“亚洲标准”既然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点明确,且针对该靶点的药物不止一种,那么能否在传统靶向药物联合新辅助化疗的基础上,再次增加“火力”,联合其他药物施治,实现“1+12”的疗效呢?据悉,当前已有国外医学专家尝试在传统方案中再加入一种靶向药物,变传统“单靶”为“双靶”方案,以增加抗肿瘤药物的杀伤力。然而,这些现有研究成果仅限于欧美人群,缺少亚太地区的HER2阳性乳腺癌病例数据;且由于亚洲乳腺癌患者的整体特征与欧美国家有明显差异,如我国乳腺癌患者原发病灶较大、淋巴结阳性比例高等,不能一概而论,致使亚太地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双靶”方案研究的空白亟需填补。为此,邵志敏团队联合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韩国、泰国等地的23个医学中心开展一项关于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III期研究。项目共纳入例早期或局部晚期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4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其中,实验组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的“双靶”方案,对照组患者使用不含帕妥珠单抗的“单靶”方案。最终临床数据分析显示,使用“双靶”方案的乳腺癌患者总病理学完全缓解率高达39.3%。这意味着该方案中39.3%的病人在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组织和清扫的淋巴结经病理检测查不到任何残留的浸润病灶,这些患者将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效果;相比之下,使用“单靶”方案的对照组的这一结果为21.8%。研究结果证实“双靶”方案的疗效较“单靶”方案提升了近一倍。“该项研究是首个基于亚洲人群的新辅助双靶III期研究,并采用了比其他既往研究更为严谨的‘总病理完全缓解’的评价指标:纳入对淋巴结病理状态的评估。这样一来,对‘双靶’方案的疗效能够得以更科学的呈现,”邵志敏介绍,在安全性方面,“双靶”方案与既往“单靶”方案的安全性一致,心脏安全性良好。靶向治疗乳腺癌有望再迎“新方向”“目前在乳腺癌的四种亚型中,HER2阳性乳腺癌已经不再让人闻之色变。特别是国外研究表明,在欧美人群中使用‘双靶’新辅助治疗方案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可达到86%,”邵志敏说,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对新辅助“双靶”方案的患者进行随访,以提供更多“亚洲标准”的长期生存数据。另据悉,本次实验中的靶向药物帕妥珠单抗也已经获批进入中国,为我国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邵志敏认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是幸运的,他们可以有诸多药物尝试,且目前绝大多数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均可以给他们带来获益。“基于此,我们可以展望,在术前如果确定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双靶’乃至‘三靶’的治疗后,绝大多数进行局部治疗后,均有治愈的希望。”邵志敏说。目前,我国乳腺癌的整体疗效良好,整体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在医院,乳腺癌原位癌5年总生存率为97.9%、乳腺癌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75%和61%,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然而相较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幸运”,其他亚型的乳腺癌仍然面临着一些诊疗难题。比如,对于腔面型乳腺癌,虽然患者预后好,但仍会有一部分患者在10年后复发,这样的远期复发风险也是医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