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例挑一复发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多方案治疗
2019-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例提供者
▎邵喜英副主任医师
医院
病例点评专家▎邸立军教授
医院
病例详情一般情况+入院检查+初步诊断一般情况
51岁,年2月22日因“发现左乳腺肿块及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在外院行左乳腺肿块粗针穿刺,病理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结果示:ER(-)、PR(-)、CerbB-2(-)、Ki-67(+,85%)、CK5/6(-)、AR(++,80%)、EGFR(-)。左腋下肿块穿刺病理示:左腋下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入院检查
本院乳房MRI示:左侧乳腺外下象限占位灶,约40mm×30mm,考虑左乳腺癌,伴左侧腋窝多发淋巴结转移,未融合,BI-RADS5类。
胸腹部SCT、颅脑MRI及ECT均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乳腺癌。术前分期:cT2N1M0Ⅱb期,三阴性。
初步治疗方案+疗效评估新辅助化疗
年3月1日至年7月18日行4周期ddEC方案(EPI-ADMmgd1+CTXmgd1)序贯4周期ddP方案(Paclitaxelmgd1)化疗。部分缓解(PR)。
手术治疗
年8月1日在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左乳外下象限浸润性导管癌(瘤体10mm×7mm×4mm)伴退变及局灶坏死(符合化疗后改变),转移至11/12只淋巴结。备注:(左)乳头及基底切缘均阴性;(胸肌间)未见淋巴结;切片内未见明确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免疫组化结果示:ER(-),PR(-),CerbB-2(+),Ki-67(+,60%),P53(+),ToPoⅡ(+),EGFR(-),CK5/6(-),AR(+,<5%)。
术后辅助治疗
卡培他滨1.5gbidd1~14;放疗。
疗效评估
年8月1日B超示: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左锁骨上淋巴结针吸病理示:转移或浸润性(腺)癌。
年8月1日SCT示:两肺多发小结节,首先考虑转移瘤。左锁骨上小片影,请结合临床。右肺中叶小结节灶,倾向良性病灶,与前相仿。肝脏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
肝脏粗针病理示:肝组织内见低分化癌浸润。IHC示:ER(-)、PR(-)、CerbB-2(+)、AR(+++,60%)、Ki-67(+,80%)、AFP(-)、Hepatocyte(-)。
DFS约1年。
一线、二线治疗方案+疗效评估一线治疗
因经济原因,患者拒绝BRCA基因检测。
年8月20日至年2月20日予6周期化疗,具体用药:吉西他滨1.4g(1.0g/m2)d1、8+顺铂35mg(25mg/m2)d1~3。
疗效评估:反复出现2度乏力,3度中性粒细胞减少,3度血小板减少,3度贫血,第4、6周期未行第8天吉西他滨化疗,并因毒副反应不能耐受而延长化疗周期。最佳疗效评估为PR。6周期化疗后复查提示肝、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进展。PFS约为6个月。
二线治疗
BRCA基因阴性。
年3月30日至今予6周期“白蛋白紫杉醇针mgd1、8,q3w”化疗。
疗效评估:最佳疗效评估为PR。不良反应:2度白细胞减少,2度中性粒细胞减少,1度贫血,1度手足麻木,体力明显好转。
肺部CT:
肝脏CT:
专家点评患者51岁,肿块大小为4cm,有淋巴结转移,符合早期新辅助化疗的指征,选择剂量密集的4周期ddEC序贯4周期ddP治疗方案是合理的。治疗后原发灶为PR,淋巴结未达到,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治疗结果。新辅助治疗后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由于淋巴结未取得PR,术后放疗的同时口服卡培他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有一定的难点,虽然前期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但患者仍很快复发,经过病理证实仍然为三阴性。复发后采取的治疗方案为吉西他滨+顺铂,取得一定效果,但缓解期不长,中间最好的疗效达到PR,但6个周期结束时为PD,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选择二线的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方案。患者虽然DFS为1年,但由于新辅助治疗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白蛋白紫杉醇的治疗有一定效果。对于既往使用过紫杉类治疗的人群,使用白蛋白紫杉醇仍然有一定的优势。
所以该病例总体上各个环节的治疗选择比较合理,有一定的数据支持。但尚有不足之处。
比如,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可进一步完善。既往的临床试验表明,如果在新辅助治疗中选择含白蛋白紫杉醇的方案,其在DFS方面优于普通紫杉类的方案。所以对于三阴乳腺癌,在选择早期新辅助化疗方案时候,可以考虑含白蛋白紫杉醇或者白蛋白紫杉醇联合铂类的方案。
对于复发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一般选择含铂类的化疗方案,在该方案治疗失败以后,面临几种选择:①进行BRCA基因检测,若有突变,可选择靶向药。②检测雄激素受体,若为阳性,可采用抗雄激素治疗。③但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患者还是需要再次选择化疗,如患者使用紫杉醇类耐药后,可选择白蛋白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免疫治疗、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方案。
SHY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