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快自测乳腺癌14个高危因素,你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每年的10月被定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每年10月18号被定为“防乳癌关爱日”。
根据《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37.86/10万,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7.10%,我国25岁以上年龄段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在50岁达到高峰。预计到年,中国乳腺癌患者人数将高达万,55岁以上女性中每人就可能有一位罹患乳腺癌。
乳腺癌正逐渐成为中国女性头号杀手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年龄45~55岁、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不良情绪、接触放射线、接触化学药、吸烟、饮酒、乳腺癌家族史等等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那么除了这些,还有哪些高危因素与乳腺癌有关呢?
医学指导广州医院
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唐毅
肥胖:体重增加风险增大广州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唐毅介绍,根据目前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体重不变的女性相比,在18岁后体重增加了25kg的女性,其绝经后,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1.45,而且,随着体重增加,危险度还会增加;与体重不变的女性相比,绝经后体重增加10kg的女性,其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18,同样也存在随体重增加危险性增加的趋势。
唐毅介绍,BMI的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特征,BMI指数小于18.5为体重过轻,在18.5到23.9之间为正常,在24到27.9之间为超重,大于等于28的为肥胖。“为了避免乳腺癌风险,建议女性尽量将BIM控制在24以下。”
初潮早、绝经晚:内源性激素作用时间长初潮早于12岁,绝经晚于55岁,患乳腺癌的风险都会相对增高。
唐毅分析,初潮每延迟一年,与其相关的绝经前、后乳腺癌发病风险会分别降低9%和4%。平均绝经年龄每延迟一年,乳腺癌发病风险约增高3%。究其原因,是因为初潮早、绝经晚意味着有较多月经周期,乳腺癌发病风险增高可能与更长的暴露于内源性激素作用之下有关。
未生育、初产年龄大:患癌风险高两倍多
唐毅介绍,与经产者相比,未经产妇女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在增加。这种风险在40~45岁之后显而易见。根据《中国乳腺癌现状报告》柳叶刀肿瘤特刊中发布的调查数据发现:没生过孩子的女性比生过孩子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要高2.5倍,35岁以上怀第一胎的女性则比20多岁怀孕生孩子的女性要高2倍多。也就是说,正常年龄段怀孕生子会大大降低患乳腺癌风险。
口服避孕药:服用含高剂量雌激素避孕药风险增3倍唐毅说,关于避孕药与乳腺癌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乳腺癌发病风险与口服避孕药具有一定相关性,然而其他研究却认为乳腺癌发病风险与口服避孕药无关。
对此,唐毅分析认为,也不能谈避孕药色变。
首先,现在服用含高剂量雌激素避孕药的女性十分罕见。很少有女性会服用50或80微克的雌激素。大多数女性之所以会服用含高剂量雌激素的避孕药,目的是为了治疗其他需要高剂量雌激素的疾病,例如突破性出血。
其次,一旦停用避孕药后,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会回归正常水平。研究发现,只有在服用避孕药1年之内,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才会升高。
第三,乳腺癌的发病率很低。40岁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为1.5%,50岁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为2.38%。
第四,避孕药同样具有抗肿瘤作用。有研究报道,避孕药可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如果有子宫内膜癌家族病史,服用高剂量雌激素避孕药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唐毅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避孕药所带来的意义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致病风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孕药,有助于将风险降到最低。
未哺乳、哺乳时间短:哺乳12个月乳腺癌风险降4%
很多年轻妈妈为了保持身材,不愿意母乳喂养。然而,唐毅指出,早在年,就有提出未哺乳的乳腺更有可能癌变的观点;有研究表明,所有经产妇女每哺乳12个月,其乳腺癌发病风险总体降低4%。
哺乳有两个主要生物学机制能引起保护性作用:一是哺乳可能导致乳腺上皮更进一步的分化终止——减少细胞恶变;二是延迟了妊娠后月经周期的恢复——减少内源性性激素对乳腺的刺激次数。“因此,女性终生哺乳时间最好在12个月以上。”
链接:
乳腺癌的14个高危因素●年龄45~55岁
●生活压力大
●长期处于不良情绪
●接触放射线
●接触化学药品
●吸烟、饮酒
●肥胖BIM≥24
●初潮早、绝经晚
●一直未生育
●初次足月产年龄大
●未哺乳或哺乳时间短
●长期口服避孕药
●乳腺癌家族史
●一些乳腺良性病史
文综合自广州日报
图片源于网络
鑴氳嚟绌夸粈涔堥瀷瀛愭瘮杈冨ソ瀵硅嚟鑴氳涓嶈剼鑷?鎵嬩笂闀垮掑埡鏄庝箞鍥炰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