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挺教授:乳腺癌病理学进展及面临的主要挑
2016-10-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李挺教授:乳腺癌病理学进展及面临的主要挑
年8月,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成立大会在京顺利召开。会后,CCMTV-临床频道采访了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挺教授。作为病理学领域知名专家,李挺教授谈了乳腺癌病理学在精准医疗背景下的进展及主要挑战。
李挺
医院病理科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第一届、二届、三届常委兼秘书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病理学在乳腺癌多学科治疗团队中的作用乳腺癌需要多学科合作,而病理学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核心学科之一。与其他癌症一样,乳腺癌的病理学诊断仍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但当前病理学诊断内涵有很大的扩展,尤其是在精准医疗时代,病理学诊断的内涵有了进一步深化,即分子诊断。
乳腺癌是一类异质性强的疾病,尽管从组织形态学上看,乳腺癌是一类腺样或腺管是否形成乳腺癌上皮细胞的疾病,但其分子异质性大,从而引起治疗和转归差异——这也是几十年来从事乳腺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病理学的主要进展——高通量测序技术近年来,由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进入到更为深入的分子水平,以期去解释乳腺癌临床生物学特征,如转归和治疗反应等。
回顾乳腺癌病理学发展史,从组织学形态、病理学的分级,到现在的诸如雌激素、孕激素受体以及HER2分子标志,可以发现认识过程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向着寻找分子特异性改变的道路发展。在进入到高通量测序时代之前,研究者通过基因表达谱研究确立了目前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模式,但现行的分子分型仍较为粗糙,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另外,病理学常规检查技术具有简便、实用的特点,因而复杂的基因表达谱技术难以临床广泛推广。进入了分子高通量测序阶段后,对分子特征的认识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的现状是,乳腺癌的异质性和当前分子分型的矛盾——无法准确解释病人临床转归、生物学特征,因而需要更为精准的技术出现,但高通量测序检测的大部分分子水平改变并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病理学正在面临的挑战从认识到乳腺癌异质性到分子分型,未来乳腺癌分类诊断的发展方向需符合两大特点:一是,要解决临床的异质性和临床应用问题;二是,要有实用、方便性,现在仍需要大量的研究。
一组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乳腺上皮增生的高危病变,包括不典型性导管上皮增生、不典型小叶增生、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这一组病变在10多年前就已经被人们所认清,然而它们与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并不明确,近期对这一关系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而且认为对这一组疾病也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医疗干预。这方面内容应该是临床医生非常感兴趣、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相关阅读: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首届主委江泽飞教授谈学会成立背景及意义
金大鹏会长:对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的期待
刘荫华教授:搭建学术平台,最好的白癜风治疗方法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