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醒这些乳腺癌治疗认识误区,你
2019-1-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指导专家:医院甲乳外科主任刘仁斌教授
根据《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在中国,每一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有5人死于癌症,居于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其中女性乳癌发病最多,我国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37.86/10万,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7.10%,我国25岁以上年龄段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在50岁达到高峰。预计到年,中国乳腺癌患者人数将高达万,55岁以上女性中每人就可能有一位罹患乳腺癌。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比西方国家提早了近10年,且新发病率增长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乳腺癌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女性的头号杀手。由于公众对乳腺癌认知不足,据统计:我国只有不到10%的女性曾经接受过乳腺X光片检测,81.4%的女性对乳腺癌的正确知识了解不够,导致失去了主动预防机会。
乳腺癌治疗认识的三大误区在当前强调精准医疗的时代背景下,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单纯手术进入化疗时代再到靶向时代,现如今又迈入了乳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时代。
但在临床,不少患者对乳腺癌的治疗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有的简单认为做完手术就完事,有的抱着化疗很可怕的观念坚持保守治疗。
以为手术切除就万事大吉“认为乳腺癌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就万事大吉,做完手术切除,其他治疗可做可不做。”医院甲乳外科主任刘仁斌教授说,这种观念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的患者中常见,医生和患者双方面的认识可能不足,造成治疗出现一些缺陷。
除了手术切除,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刘仁斌教授介绍,目前,以乳腺癌生物学特点引导的综合治疗使乳腺癌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大改善,不仅明显延长了治疗后生存时间,也使相当一部分患者保住患侧乳房,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
乳腺癌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手术前后的化疗、手术后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综合治疗中的每一项治疗,都需要医生根据临床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反映癌生物学特点的病理分析结果)决定做与不做、怎么做。
手术前有的需要化疗,手术则根据原发病灶大小、位置,有无淋巴结转移,治疗目标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手术后化疗则根据患者年龄、手术后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生物学指标决定是否做,要做用什么方案和疗程。
还有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将每一项患者需要做的治疗项目加在一起,就是该位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完成,方能达到最佳疗效。
害怕化疗、拒绝化疗由于电视或电影镜头的渲染,很多人对化疗充满恐惧。有些人甚至作出了宁死不化疗的决定。化疗当然不轻松,脱发、呕吐、抵抗力下降都是很常见的。但现在的止呕药比以前效果好,提升抵抗力的方法和手段比以前多,停止化疗后头发会重新长出来。而且医生可以在化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对化疗方案作出调节。真正不能耐受6-8疗程化疗的人并不多。
放弃化疗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刘仁斌教授强调说,治疗效果很大程度有赖于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轻视随访、忽视心理康复完成所有需要治疗的项目以后,有患者认为以后不再需要任何治疗或随访了,这也是十分要命的。
乳腺癌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就宛如机器经过了一场考验和大修,可谓过了一关。这个时候,内分泌治疗可能正在进行,医院,医生和病人可能都认为大事已定,以后开一开药也就是了,如果病人自己没有发现异常,医院来了。但事实上此时乳腺癌的治疗只能算初战告捷,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机器要进行终生维护一样,不论病期早晚,也不论是初治还是复治,医院建立永久的联系,并要根据肿瘤本医院进行复查。
此外,刘教授还谈到,乳腺癌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每个乳腺癌患者有专门的心理科医生,但是在中国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心理辅导依赖于乳腺外科医生或乳腺内科医生,其实正确认识乳腺癌本质,要靠我们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记者李劼
经中山三院编辑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已获原作者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