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薄命湖南寒门才女写卖米感动中国
2024/9/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年,权威杂志发表文章《卖米》,引起了巨大反响,它被誉为可入选语文教材”的佳作,讲述了小主人公琼宝和母亲赶场卖米的故事。
年幼的琼宝挑着六十多斤米,走了四里的路,跟母亲赶场卖米。到了场上,她发现,四周围都是来卖米的乡亲,不禁感叹:“莫非他们都等着用钱?”别人家如何我们不知,琼宝确实等着用钱。
父亲病了,母亲残疾,琼宝和年幼的弟弟要上学,一家四口要吃饭,几方薄田微薄的收成,是一家人终年全部的经济来源。眼下,家里连给父亲买药的钱也拿不出了。
“咱家的米好,别便宜卖了!”这是出门前父亲的嘱托。母亲照做了,结果却是米根本没卖出去。场上尽是卖米的,买米贩子横得很,把手往米里一插,假模假样地看看,然后狠狠地压价。
“不还价,一口价,爱卖不卖。”
为了多卖几个钱,母亲拒绝了米贩子。日头越升越高,米价从一块零八,跌到一块零五,末了干脆无人问津。米贩子开车走了,琼宝家的米一粒也没卖出去。不止没赚到钱,还要顶着毒辣的太阳,把米担回家。
米贩子定是认准了卖米人有这样那样的苦楚,才有恃无恐。回家路上,琼宝心疼母亲,主动挑起更重的米担子,吃重脚下一滑,竟撒出好些米去。见撒了米,母亲心疼得不知如何是好,不关心琼宝,还要数落她几句。
儿女是母亲心头肉啊,可穷到极致,女儿的安好,竟敌不过几粒米。晚上,一家人商量着明日把米担到别的集市上卖,只可怜琼宝和母亲,要担着米,把十几里路走个来回。
“明天一块零八也好,一块零五也好,总之都卖了!”母亲无奈地说。急等着用钱的穷人,哪有底气跟米贩子博弈,只有妥协的份儿。
让人心酸的《卖米》故事,主人公琼宝即作者张培祥,故事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张培祥出生即不幸,父母都不是全乎人,母亲小儿麻痹,父亲体弱多病。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纯靠体力吃饭的农民而言,残弱意味着贫穷。
张培祥和弟弟自幼就不得不分担生计,张培祥挑担跟母亲进城卖米,弟弟在父亲的指导下,往田里引水。
姐弟两个很懂事,可生活的苦,哪里是懂事就能幸免的。
10岁时,家里实在太穷,父亲决定让张培祥辍学。她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跟现在那些被父母逼着上学的熊孩子不一样,她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
她多希望能像同龄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坐在教室里,听讲,笑闹,学习,成长。命运苛待她,她却咬着牙,没有抱怨出身,也没有抱怨父母。张培祥是懂事的,父母愁眉不展,她含着眼泪,小心翼翼憋出来一句。
“家里没钱,我少吃点行不行?”
当然不行,光是少吃点怎么能够。父母的沉默便是答案。次日,张培祥没再去上学,主动留在家里帮忙。努力的人,总有贵人眷顾。
没过多久,张培祥的姑妈知道她辍学了,主动承担起她读书的费用,张培祥得以重返学校。张培祥更加刻苦了,日子仍然苦,她却充满感激。小学升初中的关口,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初中。
重点初中哪里都好,就是贵。张培祥也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穷。父母拼了老命供她在城里读完初一,再没能力供她继续读下去。没有钱总不能去偷去抢,张家父母只能含泪把张培祥转到乡下的初中。
张培祥再聪明,再努力,也不过是个孩子,面对山一样压在肩上的穷命,她只能认。初三时,在四叔的帮助下,张培祥转到了稍好一点的初中。即便在学习氛围、硬件条件、师资力量都差强人意的乡下读了一年,张培祥也没有放弃自己。
张培祥的学籍表
转回城里的初中后,张培祥仍是雷打不动的全年级第一。难以想象,考出如此傲人成绩的张培祥,读书期间,还时常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初中毕业择校时,为了早点参加工作,贴补家用,郑培祥决定念中专。
这一次,四中的校长,把她从中专考场上拉了回来,并帮她筹集学费。张培祥太努力了,以至于非亲非故,校长先生都不忍心她荒废此生。全世界都在帮她,命运却不厚道地追着跟她作对。
高二时,父亲胆结石,手术花了一大笔钱,母亲乳腺癌,劳作更加吃力,四口之家,风雨飘摇。张培祥爱她的父母,残缺也爱,贫穷也爱,给不了她安逸的生活也爱。
眼下父母疾病缠身,处处都要用钱,生活愈加捉襟见肘,张培祥哪还有心思学习,心一横,背上几件破旧衣裳,悄默声进城打工去了。
彼时张培祥名列前茅,考上一流名校指日可待,可她不光聪明努力,还有担当。她不能让父母承担所有的风雨,自私地独善其身。命数虽苦,却总有贵人等着她。
发现张培祥缺勤后,罗校长四处寻人,蹲守在小卖部等她往家里打电话。历尽波折,把她拉回了课堂。感动生活很苦的人,一点点甜就够了。罗校长的无私相助,让张培祥泪如雨下。
她生来就要同命运斗争,小小年纪,她只能常常向命运妥协。既然是天生的苦命,那就认了吧。所幸每个低谷都有天使降临,给她希望,为她的学业助力,奋力把她托起,为她争取拥抱梦想的机会。
回到学校后,迎面就是一场大战。张培祥离开学校半年有余,彼时距离高考,仅剩半年。继续念书的机会,是罗校长给的,是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给的,她能做的,唯有拼命。
磨刀十载,只为高考一战,考场上,张培祥宝剑出鞘,亮出锋芒,一举夺下地区第一,全省第五的辉煌成绩。
终于,她劈开了阴翳雾霾,天亮了。
张培祥
拿着众筹的元路费,张培祥踏进了北大校园。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没再跟家里要一分钱。
走出乡村,张培祥拥有了更广阔的的天地,她开始接触互联网,在网上写作,获得了一众粉丝,赚得不菲的稿费。她终于强大起来,贫穷于她而言,不再是死局,她不仅自给自足,还让家里人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一路走来艰辛坎坷,但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真好。
《大话红楼》、《飞花读红楼记》、《红楼十日楼》、《七种乐器》,她把天真烂漫的想象,写进一本又一本书里。到北京电视台帮忙写剧本、担任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主持,她积极、充实地过着当下,甜蜜地憧憬着未来。
最难的日子都过去了,往后余生,她不会再吃苦了。
然而余生太短,年8月27日,张培祥因白血病去世,年仅24岁。
命运终究薄待了她,她从小苦到大,才刚刚尝到生活的甜,却送了卿卿性命。
张培祥的笔名叫飞花,“花谢”是她给这人间最后的留言。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为其主持葬礼,北大破例为其举行追悼会。
年轻的张培祥,永远地睡在了八宝山上。
这一次,没人再能够拉她回来。